真正會說話的人,他們的說話技巧,實際上全依仗的是“不說話”時的技巧。我們總是天真地認為:善于言談的人,一定很適合做銷售人員;滿懷熱情地和下屬接觸,他們就一定可以接受我;如果話題豐富一點,別人一定會感到我的話很有意思,這樣身邊的人就會喜歡我,戀愛也不難成為問題。
的確,會說話真的是一種技能,是現(xiàn)代社會生存的必備手段。不會說話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,尤其在工作中,總是想著快速地學會怎么去和別人舒服地交談,希望能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。但其實,不說話與會說話同樣重要。
《不說話的藝術(shù)》一書中提到:假如你和對方的關(guān)系是對等的,那么你所擁有的時間,即說話的時間是50%,而不說話的時間也同樣是50%。作家林宛央曾經(jīng)在文章中提到過一件自己的糗事:某次,她和老公打算購買某二手房,于是約見了房主。房主看起來約50左右,來的時候帶了一個8歲左右的小姑娘。
見面時,為了打破僵局,她先開了口:“呀,這小姑娘真漂亮,是您的孫女嗎?”“是我女兒。”
她的老公見狀,立馬打了個岔:“看您是開車來的,住的地方離這不太近吧,真是麻煩你了。”房主連連擺手說“不麻煩,不麻煩”,就住在****。林宛央一聽,又來勁兒了。“啊,我知道那個地方,就在七里屯那一片兒對吧。”房主沒吱聲。
多虧了老公又成功把話題轉(zhuǎn)移,才避免了又一次的尷尬。后來,她收到老公發(fā)來的一條短信:“如果不懂,能不能閉嘴。”可見,說話是門藝術(shù),不說話更是藝術(shù)。日本人際關(guān)系專家麻生賢太郎就曾經(jīng)說過,“雄辯是銀,沉默是金”。聊天也一樣,要學會留白。借用徐嗖的一句話:懂得閉嘴是教養(yǎng)。
所謂“自我中心式”,就是將自己的主張強加給別人,完全不理會對方的反應(yīng),只要談話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,就會得到滿足感。比如下面這種場景下的說者和聽者,很多人可能都有經(jīng)歷過:
說者:我跟你說,一到冬天的時候,有件事我總是看不慣。
聽者:什么事?
說者:停車場啊!無論商場還是超市,殘疾人專用的停車位上都不是殘疾人在用!真缺德。我這個人最看不慣這個了。要是有殘疾人想停卻沒地方停怎么辦啊?你說是不是?
聽者:這倒是……
說者:對吧?社會公德就應(yīng)該人人遵守才對嘛!但有些人就是特別缺德。就像上回,我在蛋糕店買蛋糕的時候,一個四十多歲的大叔插隊來著……
這段對話里,說的人剛一開口,好像要說一件很重要的事,結(jié)果說了半天也不過是對一些事不關(guān)己的話題發(fā)發(fā)牢騷而已,聽的人自然沒了興趣。如果說者有著和殘疾人接觸的經(jīng)歷,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因為這些事而遇到困難,說出的這些話或許會更有說服力一些。但如果只是為了表達“社會公德應(yīng)該人人遵守”,就沒有必要長篇大論一番。這種不考慮對方反應(yīng)的“自我中心式”說話方式,無論話題多么豐富,表達多么到位,聲音多么有感染力,在他人耳中,也與“噪音”無異。要防止這種尷尬的局面,就一定要注意不要搶走對方“停頓”的時間。
益智類的答題節(jié)目里,主持人問到嘉賓時,都會在公布結(jié)果“回答正確”或是“回答錯誤”之前刻意空出一段時間,或者再一次問“你想好了嗎”、“不再改了嗎”。接著,就在大家已經(jīng)忍耐不住的一瞬間,說出“正確”這兩個字。如果沒有前面的“停頓”時間,用再怎么凝重的聲音說“正確”,都不能讓挑戰(zhàn)者有一種攻破難關(guān)的感覺。
正是有了這10秒以上的“停頓”,才使得主持人的話顯得生動有力。閑聊時也一樣,想要將對話連貫起來,一定要給對方留有“停頓”的余地,充分了解聽者的反應(yīng)之后,再組織后面要說的內(nèi)容。真正會說話的人,他們的說話技巧,實際上全依仗的是“不說話”時的技巧。
很多人把會說話誤認為是健談、圓滑、口才好,因此,刻意把自己鍛煉成滔滔不絕的演講者。其實健談只是會說話的一部分體現(xiàn)。出色的演說家,往往是通過高超的傾聽能力,來捕捉對方的需求,從而在措辭上進行相應(yīng)調(diào)整。
真正會說話的人,是會在該講話的時候大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,不該講話的時候,懂得適時閉嘴,同時還能讓談話繼續(xù)下去。
更多有關(guān)口才資訊的信息請關(guān)注我們,在線老師會免費提供試聽學習資料,在線預(yù)約可享受課程優(yōu)惠,點擊進入【亮劍口才教育】網(wǎng)站詳細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