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的孩子即使物質條件在不斷地提升,但是精神條件卻沒有跟上,聽到很多的家長在反映孩子小小年紀就長出了一顆“玻璃心”,犯了錯誤都不敢輕易批評,生怕他做出什么“想不開”的事。其實,出現這樣的情況,某種程度上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問題。
現在的孩子即使物質條件在不斷地提升,但是精神條件卻沒有跟上,聽到很多的家長在反映孩子小小年紀就長出了一顆“玻璃心”,犯了錯誤都不敢輕易批評,生怕他做出什么“想不開”的事。其實,出現這樣的情況,某種程度上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些問題。那應該如何培養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呢?
珍惜現在和學會感恩
親情友情,感官享受,強化這些“獲得”,讓孩子在享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。強化孩子的認識:我擁有很多,我現有的東西很珍貴。必須讓孩子知道這些親人們對他的好,不是應該的,不是必須的,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欠誰的,給他的愛,是大人們的負責任,他必須懂得感恩。他們以后也會是為人父母。
學會與人溝通
與人溝通是一種能力,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更是一種能力。比如14歲的男孩,需要父親正確的引導,積極的及時的說出自己心里的話,會避免做出一些陰暗的事情,不及時控制、避免,他會更可怕的延續下去。快樂是一種能力,讓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,積極的一面。對不好的東西,也能積極地去面對。多說積極的話“我們真是太幸運了!”“不要難過,下次我們會做得更好。”
讓孩子的知道在做什么
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。比如,孩子弄壞了媽媽的首飾,這樣說是對的:“你看,如果你去玩你沒權利玩的東西,就會發生這樣糟糕事。”這樣說是錯的:“你太壞了,你怎么能弄壞我的首飾呢?你成心不讓媽媽戴了!”句明確告訴了孩子,他的錯誤在于他“動了不該動的東西”,并沒否定孩子的人品。第二句話則為孩子定了性,使他很沮喪,打擊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。
孩子生氣的時候要冷處理
孩子發火,個辦法是轉移注意力,想辦法讓他去自己的房間發火。沒有了觀眾,他自己慢慢地就會安靜下來。適當的懲罰,并貫徹到底。說“不”的策略:不要干巴巴地說不,要給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行。即便孩子聽不懂,他也能懂得你對他的耐心和尊重;家長之間要意見一致,不能一個說行,一個說不;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給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。
學會尊重他人
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,不管周圍的人是什么身份,必須要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,沒有身份區別之分。也許是爸爸的朋友,也許是媽媽的同事,也許是爸爸的司機,也許是學校門口的看守員等等,這些和他沒有血緣關系的人,對他的給予,讓他學會心存感激。
適當地去制止適度
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,也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任何的要求。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,他的痛苦就越少。一定不要總在時間滿足孩子的愿望。正確的做法是,拖延一些。比如,孩子餓了,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鐘,不要屈從于孩子的所有要求,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于他獲得精神的平靜。在家庭中接受這種“不如意”的訓練,會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,從而面對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。
訓練孩子獨處的能力
心理學家說,安全感不是依賴感,如果一個孩子需要熱情而穩定的感情聯系,他也需要學會適當地獨處,比如讓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間里。孩子獲得安全感,不一定需要父母時刻在場,即便他看不見您,他心里也會知道您在那里。
綜合以上幾點,就如何讓那個孩子做一個心理陽光的孩子,家長們也要注意以上的事情咯!